航海研究生37B(太空戰的方向是哪里?美國成立太空軍,是“星球大戰”的翻版嗎?)

時間:2023-07-03 12:37:48

在世界各國的主要精力都被新冠疫情所吸引的時候,美國在2020年5月15號正式公布了美國太空軍的旗幟。這也表明了,在經過多次的干擾和延誤之后,美國的太空軍最終從理論成為現實。那么,在美國正式宣布太空軍成立的情況下,人類戰爭的維度是否會再上升一個等級,進入太空戰的范疇?太空戰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在哪里?


美國公布的太空軍旗幟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軍事強國之所以對太空戰和太空軍感興趣,是因為太空戰代表了一個新的維度。飛機的誕生使人類從二維平面戰場進入三維立體作戰的時代,最終形成現在制空權主導戰爭走向的情況。如果能夠在太空戰中搶占先機,那么就有可能在未來的軍事對抗中占據先機,獲得更大的軍事優勢,這也是太空戰和太空軍的魅力所在。


立足于進攻——新的太空戰并不是“星球大戰”的翻版

在美國正式宣布太空軍成立后,有部分觀點認為,美國的太空軍計劃是冷戰期間“星球大戰”的翻版。其目的并不是將外太空領域軍事化,而是以太空軍為誘餌,吸引潛在對手在太空軍事建設上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將對手拖垮。


“星球大戰”的本質是防止核打擊


那么,美國此次發起的太空戰,真的是冷戰期間“星球大戰”的翻版嗎?


冷戰期間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其實際名稱是“戰略防御計劃”。其目的就是利用自己部署在外太空的各種武器系統,對來襲的蘇聯洲際彈道導彈進行分批攔截,逐級削減,最終降低蘇聯對美國的戰略核打擊能力。說白了,“戰略防御計劃”的核心并不是進攻,而是防守。


“戰略防御計劃”的核心并不是進攻,而是防守


和“戰略防御計劃”中對蘇聯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攔截不同,目前美國太空軍的作戰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進攻。其進攻目標也分為兩種。第一種進攻目標,是潛在對手部署在近地軌道上的各類衛星設備,摧毀對方在信息化作戰時代下的情報搜集和通信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衛星作戰。


第二種進攻目標則是潛在對手的本土,即使用太空戰機等新型裝備,從外空間投放制導武器,直接對潛在對手的本土發動攻擊。


冷戰期間美國就擁有了反衛星能力


在反衛星作戰方面,美國的作戰經驗較為豐富。早在冷戰期間,美國就曾經使用F-15A戰斗機,攜帶ASM-135反衛星導彈,以動能撞擊的方式,摧毀了一顆軍用衛星。而在2008年,美國海軍也使用一枚原本用于反導的“標準-3”防空導彈,擊毀了一枚在240公里高度飛行的軍用衛星。因此,在反衛星作戰方面,美國是不存在技術問題的。


可以理解為彈道導彈的另一種使用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太空戰機計劃,其原理和俄羅斯米格-31戰斗機攜帶彈道導彈一樣,從外空間直接使用制導武器發動攻擊。因為沒有傳統洲際彈道導彈攻擊時的起飛階段,因此防御方無法提前進行預警,自然,攔截難度也高了不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在新世紀所宣揚的太空戰,其根本立足點是進攻,與冷戰期間立足于防御的“戰略防御計劃”是不同的,并不是“星球大戰”計劃的翻版。


以地制空,十地九空——朝著深空而去的太空戰

在戰機與防空導彈的對抗中,有一句俗語,即“以地制空,十地九空”。其意思就是相對于只能夠進行要地防護的防空導彈,機動靈活的戰機擁有更多的攻擊機會,攻擊失敗可以擇機再戰,而防空導彈只能夠進行被動防守。而這句俗語,同樣適用于現在正飛速發展的太空戰。


無論是美國的反衛星作戰,還是俄羅斯的米格-31攜帶彈道導彈進行機動攻擊,本質上并沒有脫離傳統的反導作戰體系。反衛星作戰實質是降低對方戰略核打擊的整體攻擊力,而戰斗機攜帶彈道導彈,也不過是增加己方彈道導彈打擊體系的手段而已。


攜帶“匕首”導彈的米格-31戰斗機


而美國新提出的太空戰則稍有不同,在美國新的太空軍體系中,明確將太空戰機作為自己重點發展的主力裝備。并且和米格-31這種“偽太空戰機”不同,美國要求自己的太空戰機要具備長時間在外空間活動的能力。


通俗地講,美國希望自己的太空戰機本身就是一顆能夠反復使用,并且具備武器攜帶能力的偵查衛星,具備察打一體能力。這樣,無論交戰雙方部署在地球軌道上的衛星系統是否被完全摧毀,只要接收到攻擊命令,那么太空戰機就還具備對敵人本土進行戰略核打擊的能力。


X-37B成功進行了多次飛行


目前美國最新的太空戰機是X-37B驗證機,該機在前幾次的太空飛行中,主要的驗證方向就是多軌道調整和獨立的情報搜查能力。因為能夠自由變軌,除非在戰前就將其摧毀,否則太空戰機就會像目前潛藏在大洋深處的戰略核潛艇一樣,成為最難被摧毀的戰略核威懾力量。


在太空戰機實用化之后,就是各種部署在近地軌道上的戰略核威懾平臺。所以外表光鮮的太空軍,本質上和目前各國的戰略核打擊部隊是一樣的,只不過戰場不再局限于地球之上,而是開始往深空化方向發展而已。


也可以說是核武器太空化


在這種戰略核威懾體系面前,目前各國的反導作戰體系所能夠起的作用也十分有限。畢竟核武器從天上來,即使成功攔截了,核爆炸還是在本國國土上空發生,所造成的傷害,說不定比國土直接被核武器擊中還要大。


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跟進研發太空戰機,或者類似的外空間作戰平臺。比如俄羅斯米格集團目前高調在研的米格-41太空戰機,其性能要求中就明確注明了,要具備在外太空環境下主動獵殺目標的能力。


資源有限下的無解之局——外太空軍事化不可避免

核大戰一旦爆發,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外太空,對于人類來說都是一場不可想象的災難。但是從長期發展上來看,外太空軍事化都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目前的地球實際上和大航海時代下的歐洲相似,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資源,尤其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并且隨著人類數量的增長,這些可利用資源還在快速消耗著。在太陽能這類可再生能源還不能夠取代化石能源成為人類主流能源來源的情況下,走出去,是人類發展的唯一方向。


不過又是一個“大航海時代”


但就像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各國一樣,一旦涉及“走出去”,就牽扯到各國能夠獲得實際利益的多寡。而軍事實力的強弱,就成為未來劃分新資源最有效的衡量標準。


能源對人類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外太空核威懾化只是一切的開端,在保證自己在地球上不會處于劣勢之后,誰能夠最快走向深空,誰就能夠獲得在未來發展的先機。所以,外太空軍事化不僅不可避免,反而可能會愈演愈烈。唯一的問題是,外太空軍事化何時會正式成為大家傾盡全力研究的方向?


圖源網絡,侵刪。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猜你喜歡
Copyright ? 百科網 2019-2023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內容由用戶自行上傳,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處理,謝謝!聯系QQ:1186685208 版權所有:長沙市雨花區佩瓏信息技術工作室 湘ICP備2023006258號-12

十九岁免费观看中文版